京城四大名医之孔伯华
时间:2023/9/19 浏览:366


fb43e865499f59759b16fa4270154d5.png孔伯华出生于1885年,去世于1955年,原名孔繁棣,号不龟手庐主人。他是山东曲阜人,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经书,后因母亲生病,开始学习医学。


16岁时,孔伯华搬到河北易州,与当地名医狄虎堂等人结交,彼此交流医术。25岁时,他在北京外城官医院担任医生,并与名医张菊人、陈伯雅等人共事,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医术。


在解放前,孔伯华与名医萧龙友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,办学15年,培养了七百多名中医人才。他擅长治疗温热病,经常使用石膏,因此被称为“孔石膏”。


新中国成立后,孔伯华担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,编写了《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》、《脏腑发挥》等书籍,与萧龙友、汪逢春、施今墨一起被称为“北京四大名医”。


孔伯华学医的原因是受母亲的影响。他的母亲身体不好,看了很多医生都无法治愈。为了能治好母亲的病,他决定自己学习医术。为了熟悉药理药性,他甚至去药店当小工,抓药、捣药、煎药和送药都试过。不过他2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,这让他更加坚定了精进医术的决心。


孔伯华的医术不断提高后,便开始在北京悬壶济世。他不仅医术高明,而且为人正直温和,对待病人亲切认真。他的医术和品德很快让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名医。


25岁时,孔伯华应邀前往北京外城官医院坐诊。当时汪精卫反动政府想要取缔中医,他便联络在京师的名医创办了医药学会进行抗议呼吁。在“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”推举下,他作为临时主席带领请愿团前往南京,成功迫使国民政府收回“取缔中医”的提议。


同年,孔伯华与萧龙友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高等学校,邀请各地名医任教。在当时沉重的中外当局压力下,这所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。这些学子没有辜负期望,在中医元气大伤的情况下,承担起了传承和发展中医的重任。